金天科技欢迎您!

联系电话:13758719499

新闻动态

article

“舆论”和“舆情”的区别在于?

发布时间:2025-04-14点击次数:50字号:AAA

“舆论”和“舆情”是传播学与公共管理领域中两个密切相关但有区别的概念,二者的核心差异可从定义内涵、主体范围、形成机制、应用场景等维度理解:

一、定义内涵

概念定义通俗类比
舆论公众对特定事件、现象的公开意见与态度总和,强调观点的公开表达与共识性。“广场上的声音”:公众在公共空间(如社交媒体、新闻评论)中直接表达的观点集合。
舆情社会公众对各类事件、现象的情绪、态度、意见的动态集合,包含显性舆论与隐性情绪。“水面下的暗流”:不仅包括公开表达的观点,还涵盖未公开的潜在情绪、态度及行为倾向。

二、核心区别

  1. 主体范围
    • 舆论:聚焦于已公开表达的观点,主体是具有表达能力的公众(如网民、媒体、专家)。
    • 舆情:涵盖全体社会公众,包括未公开表达但可通过数据挖掘(如搜索指数、情绪分析)感知的隐性态度。
  2. 形成机制
    • 舆论:通过公开讨论、媒体传播形成,强调观点的碰撞与共识。
    • 舆情:基于数据监测、情感分析生成,需综合多源信息(如社交媒体、论坛、新闻)提炼趋势。
  3. 内容构成
    • 舆论:以观点、态度为主,如“支持/反对某政策”。
    • 舆情:包含情绪(喜/怒/哀/惧)、态度、行为倾向,如“某事件引发公众焦虑,可能导致线下聚集”。
  4. 应用场景
    • 舆论:用于引导社会共识,如政府通过新闻发布会回应舆论关切。
    • 舆情:用于风险预警与决策支持,如企业通过舆情监测发现产品口碑下滑趋势。

三、举例说明

  • 案例1:某明星塌房事件
    • 舆论:粉丝在微博发起“脱粉回踩”话题,媒体报道事件始末,形成公开讨论。
    • 舆情:通过数据监测发现,该明星相关话题在搜索引擎热度飙升,负面情绪占比达70%,且“抵制代言品牌”的搜索量激增。
  • 案例2:某地政策调整
    • 舆论:市民在政府官网留言板表达支持或反对意见,媒体发表评论文章。
    • 舆情:舆情报告显示,政策调整后当地社交媒体上“担忧就业”的关键词出现频率上升,部分社区出现线下讨论群体。

四、总结对比表

维度舆论舆情
主体公开表达的公众全体社会公众(显性+隐性)
内容观点、态度情绪、态度、行为倾向
形成方式公开讨论、媒体传播数据监测、情感分析
应用价值引导社会共识风险预警、决策支持

  • 舆论管理:需通过议程设置、媒体沟通等手段引导公开讨论方向。
  • 舆情应对:需借助大数据技术实时监测情绪波动,提前识别潜在风险。

舆论是舆情的“可见部分”,舆情是舆论的“全貌”。二者结合使用,可更全面地把握社会动态,为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金天科技致力于为客户提供全方位舆情监测与舆情分析服务

金天科技始终坚持以客户为中心,不断优化服务体系,提升服务质量,为客户提供更加优质、高效、专业的舆情监测与舆情分析服务,助力客户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取得成功。

© 金天科技 2025 All Rights Reserved. 浙ICP备202413464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