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3月29日,一辆小米SU7标准版在德上高速安徽枞阳段发生严重碰撞事故,导致车辆起火,车内三名年轻女性乘客遇难。事故发生后,舆论迅速发酵,小米汽车首次面临重大舆情危机。
舆情焦点
- 事故责任与安全质疑
- 事故车辆处于NOA(智能辅助驾驶)状态,以116km/h时速行驶,在检测到障碍物后发出预警并减速,但驾驶员接管后仍以97km/h撞向隔离带。
- 公众质疑小米SU7的AEB(紧急制动系统)未能触发,以及车辆在碰撞后车门疑似锁死,导致乘客无法逃生。
- 小米汽车宣传的“高强度车身”“防弹涂层电池”与事故中车辆起火、车门无法打开的情况形成强烈反差,引发对产品安全性的广泛质疑。
- 企业应对与透明度问题
- 事故发生后,小米汽车未及时公布起火原因、车门锁死技术细节等关键信息,导致猜测蔓延。
- 遇难者家属控诉小米未主动联系,回应滞后,被指“冷漠”与“避重就轻”。
- 雷军作为小米创始人,在事故发生后48小时内未公开表态,直至舆论压力下才发声,承诺“不回避责任”,但未直接回应核心质疑。
- 技术缺陷与行业信任危机
- 小米SU7标准版未配备激光雷达,依赖视觉方案,在夜间低照度环境下对施工区域临时布设的异形路障识别可能存在延迟。
- 小米汽车明知SU7搭载的AEB功能无法识别除行人、车辆等白名单障碍物之外的通用障碍,仍然大肆营销自主研发的AEB Pro功能,被指存在宣传内容避重就轻、刻意夸大的嫌疑。
- 此次事故引发了公众对智能驾驶系统可靠性、数据透明度及车企责任边界的深刻讨论,暴露出新能源汽车行业在技术安全性与消费者信任之间的矛盾。
事件影响
- 品牌形象受损
- 小米汽车作为小米集团进军电动汽车领域的首款车型,此次事故对其品牌形象造成严重冲击,公众对小米汽车的安全性产生质疑。
- 小米汽车的口碑急转直下,投资者普遍担忧其安全隐患可能影响长期销量与品牌形象。
- 股价波动
- 事故发生后,小米集团港股股价在当日午后跌幅一度超过4%,收盘时股价跳水5.49%至46.5港元,市值首次跌破1万亿港元。
- 行业反思
- 此次事故不仅让小米汽车陷入危机,也引发了整个智能驾驶行业对技术可靠性、数据透明度和企业责任边界的深刻反思。
- 新能源汽车产业在智驾教育和过分宣传的风向受到质疑,行业需要进一步加强制度建设、重构行业标准,以重塑公众对智慧驾驶的信任边界。
小米汽车的应对措施
- 成立专项小组
- 小米汽车在事故发生后迅速成立专项小组,在警方的指导下积极配合调查、取证等各项工作,严格遵循调查结果,确保事件处理公开透明。
- 加强与家属沟通
- 小米汽车专项组与事故受难者家属取得联系,全力协助善后事宜并提供支持与帮助。
- 技术改进与安全承诺
- 小米汽车表示将加强技术研发,提升智能驾驶系统的准确性和可靠性,同时加强对传感器、算法等核心技术的研发和创新,以提高车辆在各种复杂环境下的适应能力。
- 小米汽车承诺将用户生命置于商业利益之上,真正赢得市场的尊重与信赖。
未来展望
小米汽车此次舆情危机暴露出其在产品安全性、技术可靠性、企业透明度及危机应对能力等方面的不足。未来,小米汽车需要:
- 加强技术投入:提升智能驾驶系统的安全性和稳定性,减少技术缺陷带来的风险。
- 提高透明度:在事故发生后及时、全面地公布相关信息,回应公众关切,避免猜测和谣言的扩散。
- 优化危机应对机制:建立更加完善的危机预警和应对体系,确保在突发事件中能够迅速、有效地进行处置。
- 重塑品牌形象:通过实际行动证明小米汽车对产品安全性的重视,逐步恢复公众信任。
此次危机对小米汽车而言既是挑战也是机遇。若能妥善应对,小米汽车有望将此次危机转化为推动行业进步的里程碑,实现品牌形象的重塑和市场竞争力的提升。